知識分享

  • 《怕牠長太快?這樣餵幼犬,小心害了牠!》

    「小狗好像總是很餓?」「會不會餵太少了?」「餵太多會不會長太快?」

    要餵多少的建議千奇百怪,有人說一餐餵50顆飼料、有人說餵一個頭顱大小。

    究竟誰對誰錯呢?

     

    其實,比較精準一點,餵食量是可以依照幼犬的年齡、預估成犬以後的體重等,用公式計算出來的。怎麼聽起來這麼複雜?其實一點也不難,因為幼犬食物的廠商都已經幫你算好了,只要參考包裝背面的建議餵食表,就可以了。

     

    那麼,常常聽到的「一餐餵幾顆」和「一個頭顱的大小」這種方式,是正確的嗎?如果想這樣餵食幼犬,我們強烈建議至少確認以下兩點,再決定要不要採用:

     

    1. 「這些他人建議的餵食量,有沒有和包裝背面的建議相同?」有些人建議的量其實比正常需求少,希望動物「以後不要長太大」。本院醫師在門診中遇到不只一次,因為新手家長用了他人建議的餵食量(一餐幾顆),導致小狗一整個月都沒有增重,越來越瘦、肋骨和坐骨明顯突出,讓人非常不忍心。營養不良,對於內臟功能還在發育中的幼犬,有相當負面的影響,非常不建議!
       
    2. 「這些建議的餵食量,有規定要使用哪種食物嗎?」每一種飼料的「熱量密度」都不一樣,大部分飼料,每公克都可以提供4千大卡左右的熱量,但也有些品牌的飼料,每公克只有2千大卡。也就是說,同樣是餵「一個頭顱」的量,不同飼料的熱量可以差異到兩倍以上!所以,直接參照個別廠商後面的餵食表,還是最謹慎的方法,因為廠商會依照自己飼料的熱量去校正建議餵食量!不過也有許多飼主反映,幼犬的餵食表有一點複雜,看不太懂,我們特別附了一張解說圖(如附圖)讓大家參考。

     

     

     

    最後,大家要記得,每隻動物都有個體差異,有些幼犬比較好動、有些消化能力比較差等,都會影響到實際需要的餵食量。所以,計算好的餵食量只是一個「起點」,還是要看餵食後動物體重、體態變化,再進行調整。有任何問題,也可以請您的獸醫協助評估與解答喔!

     

    《幼犬應該餵多少---重點節錄》

    1. 幼犬餵食量可以用公式計算出來,一般飼料廠商都會幫你算好附在包裝後頭。
    2. 「餵少一點,比較不會長太大」是不正確的觀念,餵太少對成長中的動物,健康有很大的負面影響。
    3. 小心核對他人的餵食建議,是否和計算量(包裝後表)相同或接近。
    4. 「一次餵幾顆」或「一次餵一個頭顱」的建議,要小心使用。因為同樣重量,但不同種類的食物,熱量可能差距到兩倍以上。
    5. 每隻狗狗的熱量需求還是有個體差異,計算出來的餵食量只能當「起點」,最好的餵食量,還是需要看情況進行調整。

     

    撰文 何礎袁獸醫師

     

  • 《幼貓讓他吃buffet就對了!幼貓怎麼餵?》

    每當我們告訴飼主,小貓這個年紀可以吃buffet:也就是讓小貓隨便吃到飽,隨時都有食物在碗裡。

    有些人不免困惑:「這樣會不會吃到肚子撐破?」「不會過胖嗎?」

    答案是,不會!大部分的幼貓吃buffet的狀態,都會比限量餵食好。僅有在某些特殊條件下,才不適用buffet。

     

    幼貓(growing kittens)的定義是:從完全離乳後(約8周大),到成貓(約8-10個月大),幼貓就是指這段時間內,成長快速的貓咪。

     

    • 為什麼這個階段的幼貓可以餵Buffet呢?

    原因是幼貓成長速度非常快,吃進去的熱量,除了要維持日常所需,還需要快速成長。平均而言,貓在五個月大以前,體重每周都會增加100公克左右,五個月大以後,增重速度會稍微改變(公貓會快一些;母貓會慢一些)。一直到十個月大的時候,就會達到成貓的體重了。增重速度這麼快,因此需要非常多熱量,但是小貓的胃很小,每次都只能吃少少的。為了達成所需的熱量,最好的方式,就是盡量少量多餐的進食,而讓幼貓吃buffet就可以提供這樣的環境。須要注意的是,這是對幼貓的建議,同一個時期的幼犬並不適合吃buffet,因為幼犬比幼貓容易過胖,對於大型犬的幼犬來說,過胖非常不好,甚至會造成一些骨骼疾病。

     

    • Buffet要吃甚麼內容才好?

    首先,營養均衡當然是最重要的,建議符合幼貓的AAFCO的標準。另外,建議要吃「能量密度高、好消化」的食物。通常會希望飼料的能量密度(Energy density)可以在4-5kcal/g,或至少盡量接近4kcal/g (一般飼料包裝都可以查到AAFCO的標準和能量密度,如附圖)。熱量密度高的飼料,可以讓幼貓不用吃到撐破肚子,就得到足夠的熱量。另外,如果想要給濕食buffet的話,要注意頻繁更換食物,天氣炎熱食物放久容易壞掉喔!

     

    • 吃Buffet還是有限制的!在以下幾種情況不適用:
    1. 五個月齡以上的貓咪不建議buffet:五個月齡以上,就會建議要開始依照體重,開始進行限量餵食了。因為這個階段開始,貓就比較容易因為攝取的熱量過高,開始發胖。
    2. 絕育後的貓不適合:根據研究,絕育後的貓熱量需求,會降低大約20%-30%!因此如果繼續任食,貓會很容易發胖。如果你選用的飼料並沒有特別標明是給絕育貓或非絕育貓使用,也要注意一下是否要調整,以免容易發胖喔!
    3. 易發胖的幼貓:雖然大多數貓在五個月大以前任食都沒有問題,但是還是有一些天賦異稟的貓,有可能會在這個階段發胖。所以在餵食階段,都應該仔細注重動物看起來是否穠纖合度:也就是要保持適當的體態(Body condition scores, BCS),依照體態來調整餵食量!建議最好的體態是:肋骨稍微可以摸到,有薄脂肪覆蓋,側面可見腰身。

    撰文:何礎袁獸醫師

     

  • 《越胖越短命?狗貓減重秘訣》

    肥胖對狗貓來說,和人一樣會造成健康的危害!除了可能促成各種疾病,也會縮短動物的壽命。美國獸醫學會雜誌(JAVMA)在2002年發表過一篇論文,研究裡將48隻拉不拉多犬分成兩組,一組餵得比另一組少25%;在實驗中,吃多一點的狗狗們,身材比起吃少的狗狗稍微胖了一些。這個研究一直進行到所有狗狗都壽終正寢為止。結果發現,身材正常的組別,平均存活年齡是13歲,而微胖的組別,平均只活到11.2歲。

     

    你可能會苦笑:「我知道家裡的狗/貓太胖了,也知道太胖對動物健康不好。也換了減肥飼料,就是沒辦法成功變瘦阿?」

     

    減肥會失敗,常常原因不只一個,包括沒有和家人達到共識、沒有計算正確的餵食量、沒有搭配運動、沒有後續追蹤調整等等。只要一一確認並且克服,相信你也能幫你的毛孩成功減重,讓毛孩更健康!以下是我們建議的「毛孩減重6秘訣」:

     

    1. 確認動物健康:請先與獸醫師討論,進行完整的健康檢查,確認你的毛孩並不是因為生病才變胖。如果毛孩是因為生病才變胖,或同時有其他隱藏的疾病,貿然開始減重可能會惡化病情!導致毛孩變胖的內分泌疾病包括:甲狀腺功能低下、庫欣氏症候群等。有時,某些疾病導致的腹水,或是子宮蓄膿,也會造成腹部變大,可能不小心就被誤認成肥胖。
    2. 和家人達成共識:在減肥計畫開始以前,必須和家裡的人溝通好,確定大家都會依照規定的餵食方法、餵食量來餵食,不會私下偷偷多餵。除了已經計算好熱量的食物以外,零食、人類的食物更應該盡量避免。
    3. 選擇適合的食物:可以考慮專門設計給動物用的減肥食品。一般來說,減肥專用的食品,熱量密度都比較低,如此會讓減肥的動物更容易有飽足感,但又不至於變胖。同時,減肥食品也會調整一些維生素的含量,因為熱量雖然需要減少,但一些必要的維生素、礦物質的攝取,仍必須充足。使用一般食物來減重,容易吃不飽,並可能營養不良,選用減重專用食品可以避免這些情況。
    4. 計算餵食量:計算出應該餵食的總量非常重要!很多人換了減肥飼料,仍然失敗的原因,就是因為繼續沒有限量的餵食動物,吃太多的話,就算是減肥飼料一樣會變胖喔。計算餵食量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直接依照減肥食品上的指示來給予,通常某些指示,會需要飼主看得懂動物的體態(BCS,詳見之前的文章),才能決定餵食的量。其他還有許多種不同的總量計算方法,進一步還可以算出目標的理想體重、預計到達理想體重的時間等等。如果想要得到比較細節的數據,可以再與你的獸醫師討論。
    5. 建立運動計畫:適當且規律的運動,可以增加減重的成果。在狗,建議可以每周散步5-7次,每次15-30分鐘。在貓,要像狗這樣規律運動比較困難,但仍然可以鼓勵主人每天花一些時間和貓玩,例如逗貓棒、球、雷射筆等;另外,研究發現,幫貓做「環境豐富化」也可以有促進減重的效果,做法包括:增加食碗/水碗/貓砂盆的數量、擺放貓跳台、讓貓可以看到窗外景色、放置貓抓板、玩具等。
    6. 監控減重速度,調整餵食量:當你和家人達成共識、選擇好了減肥食物、算好餵食量、也開始規律讓毛孩運動以後,接下來就要確定減重的成果了。一般建議,開始計畫以後兩個禮拜測量一次體重,如果體重平均每周下降的幅度,在原體重的0.5%到2%之間,那就是繼續維持現在的計劃,直到達到理想體重為止。但如果每周減重速度超過2%,會認為減重速度太快,可能對毛孩身體造成負擔;相反的,如果每周減重速度低於0.5%,那就代表減重速度還不夠,需要調整食物的餵食量。每次調整食物的餵食量,應該在總量的10-20%以內(見圖示)。

     

    如果以上六步驟能確實完成,相信你的寶貝也能夠恢復苗條、健康的體態!

    撰文 何礎袁獸醫師

     

  • 《小狗補「鈣」補出一身病?》

    「狗狗長那麼快,我有沒有需要幫狗狗補充甚麼營養?」

    在門診的時候,常常會遇到有主人幫小狗補充「鈣粉」,雖然是出於一片好意,每次聽到都不免幫小狗捏把冷汗。

    其實在獸醫營養的教育裡,不要幫小狗另外補充鈣質,已經是非常普及的常識了。

    為什麼主人會覺得還需要額外補充鈣質呢?

     

    這個觀念可能跟過去電視常常出現人的鈣片廣告有關,讓人不自覺聯想,小狗就像小孩子,當然也需要多多補充。但其實,人類小孩需要額外補充鈣,一樣是一種迷思。

     

    確實,鈣質是骨骼組成的重要成分,成長需要鈣質,但一般飲食攝取的鈣質已經非常充足,不需要另外補充。人醫也已經多次澄清,小孩子除非有疾病或非常挑食,否則補鈣沒有幫助,過多甚至有害。

     

    在獸醫的研究發現,成長越快速的狗,額外補充鈣質越危險!尤其是大型犬、巨型犬的幼犬,例如黃金、拉拉、和大丹狗等。除了遺傳的因素,過多鈣質的攝取,也可能促成「骨軟骨病」(Osteochondrosis)。

     

    簡單來說,「骨軟骨病」就是關節表面的軟骨,沒有在正確的位置成長和成熟,這些軟骨比較厚,而且脆弱,有些表面的軟骨,可能會脫離,掉到關節腔裡。「骨軟骨病」會導致關節發炎,導致還年紀輕輕的狗,就出現跛腳問題。治療可能需要手術,非常麻煩。在荷蘭獸醫大學的研究發現,補充過多的鈣質確實會抑制狗的軟骨成熟,導致軟骨變得更厚且不規則。

     

     

    ↑ 狗肩關節的「骨軟骨病」(Osteochondrosis)圖示:可以看到有一塊東西從原本關節軟骨的位置的位置掉落了。掉落的軟骨碎片會導致關節發炎,跛腳等症狀。

    (本圖片取自Royal canine出版的NATOEXPLOER)

     

    除了不能攝取過多鈣質,也不能吃太多!大型犬幼犬如果攝取過多熱量。同樣可能促成骨軟骨病,甚至是髖關節疾病的發生,因此許多獸醫營養學家,會建議大型犬在快速生長的過程,應該讓體態(上篇文章提到的BCS)維持在稍微偏瘦一點,對骨骼關節的發育比較好。

     

    一些動物食品廠商,也已經根據這些研究結果,在設計食物的配方。例如「大型犬幼犬」的飼料,一般都會強調熱量偏低、鈣質偏低,就是為了讓骨骼健康發育,而不是加鈣喔!

     

    那甚麼時候需要補充鈣呢?只有在狗狗有疾病,經過獸醫師指示才會建議補充鈣粉。如果你的狗狗是健康長大的幼犬,而且已經在吃營養均衡的食物,停止補充鈣粉吧!

    撰文 何礎袁獸醫師

     

  • 預防注射常見問答
    Q1.狗貓預防針可以預防甚麼?

      疫苗種類繁多,例如狗就有五合一、七合一、八合一、十合一和十一合一等疫苗;貓常見則有三合一、四合一和五合一等疫苗可以選擇。不論選擇施打哪一種綜合疫苗,都應該要至少包含犬貓的「核心疫苗」。

      核心疫苗可以預防對犬貓來說,傳染性與死亡率最強的疾病。核心疫苗是不論被感染風險高低,每隻犬貓都應該要施打的疫苗內容,例如犬瘟熱、犬小病毒腸炎、貓瘟、貓白血病(僅一歲以前)等。其餘可以預防的疾病,依據選擇的綜合疫苗種類不同,項目也不同,應該依動物的個別情況決定是否施打,細節可以再與您的獸醫師討論。

    Q2.我的狗和貓都養在室內,有必要施打預防針嗎?

      有些動物雖然養在室內,但會偶爾去寵物美容院或出外散步的話,還是可能接觸到其它患病犬貓,或接觸到被排泄物或唾液等污染的環境。即使動物完全不出門,飼主觸摸其他貓狗,或踩到公園帶有病毒的泥土,仍可能間接傳染給家中的犬貓。例如,貓瘟病毒和犬小病毒腸炎的病源,可在環境中存活數週以上,且使用一般消毒劑例如酒精或肥皂,仍無法殺死。

      因此,即使動物都養在室內,仍會建議注射基本的核心疫苗,降低傳染病的風險。

    Q3.狗貓年紀多大可以打預防針?

      一般家犬貓的綜合疫苗,例如常聽到的貓三合一疫苗,犬多合一疫苗等,建議年齡至少滿6至8周齡再開始施打。這是因為剛出生的幼齡動物,會從媽媽身上獲得母源抗體,母源抗體可以保護幼年動物,但母源抗體也會影響疫苗的效力。因此會建議等到母源抗體逐漸退掉以後,再開始使打疫苗,才能獲得比較完整的免疫效力。

      如果是要施打狂犬病疫苗,則年紀要更大一些,建議至少滿3個月齡再開始施打。

      部分特殊狀況的犬貓,會更早開始施打疫苗,例如沒有喝到初乳或高風險環境的犬貓,請和您的獸醫師討論,依情況調整疫苗計劃。

    Q4.打預防針的狗貓,身體狀況需要符合甚麼條件?

      除了年齡應至少滿6至8周齡以外,動物應該要驅過寄生蟲,而且經獸醫檢查確認身體健康,再施打疫苗最為理想。假如是剛從傳染病風險較高的地方領養出來的動物(例如收容所或繁殖場等),建議至少觀察兩周,確認動物沒有潛伏的傳染病,再施打疫苗。

      如果在動物生病的情況下,幫動物施打疫苗,可能會影響到疫苗的效力,大多會建議延後施打時間,等動物康復以後再施打。假如動物雖然有生病,但症狀輕微,而且真的有必要施打疫苗,獸醫師則會評估動物狀況和整體風險,再決定是否施打。

      需注意,懷孕的犬貓不建議施打疫苗,如果真的有特殊需求必須施打,也應該選用死毒疫苗來進行注射,而非一般動物醫院使用的活毒疫苗。

    Q5.幼年動物要打幾劑疫苗?

      根據目前最新的獸醫疫苗施打建議,動物應該從6至8周齡開始施打核心疫苗,之後每2到4週就補強施打一次,直到動物滿16週大為止。

      簡單來說,假如您的寶貝是從8週齡開始施打,後續就應該每4週補強一次,到施打滿三劑疫苗為止。 但如果動物在不到8齡時,已經開始施打疫苗,就需要打到第四劑疫苗,甚至第五劑,才能完成整個疫苗計劃。假如您的動物年紀已經超過16週才開始施打核心疫苗,大部分情況,只需要施打兩劑就足夠。

      以上討論的計畫為核心疫苗,若是其他種類疫苗,施打年齡和補強方式不一定相同,可以再與您的獸醫師討論。

    Q6.成年動物要多久補強一次?聽說貓只要三年補強一次也可以,是真的嗎?

      完成幼年的基礎疫苗以後,未來還是應該定期補強來維持保護效力。應該多久補強一次呢?最常採取的做法是每年補強一次,不過實際上,還是可以依據環境風險,以及希望預防的疾病種類,調整補打的頻率。

      舉例來說,施打貓三合一疫苗的動物,如果想要確保其中貓瘟病毒的保護力,只要三年補強一次就足夠。但三合一疫苗中的另外兩項病毒:貓皰疹病毒和貓卡里西病毒,就需每年補強才能維持保護效力。所以仍應依據每隻貓的狀況,與獸醫師討論調整。

    Q7.聽說貓施打疫苗以後,有可能長腫瘤?

      大約二十年前,獸醫領域的研究人員開始注意到,有一部分的貓惡性腫瘤,會發生在曾經注射過疫苗或其它藥物的部位,稱之為貓注射部位相關肉瘤(Feline injection site sarcoma,FISS)。雖然造成的原因仍不清楚,大多推測和注射後引起注射部位的慢性炎症有關係,尤其在注射狂犬病疫苗或貓白血病疫苗後,更可能發生。

      貓注射部位相關肉瘤發生的機率,大約是五千至一萬分之一。為了盡力降低腫瘤的發生率,各大藥廠陸續推出了非鋁鹽佐劑、以及無佐劑的疫苗,希望能降低注射後的炎症反應。可惜近十年的研究發現,貓注射部位相關肉瘤的發生率,在引進無佐劑疫苗以後,並不是每個國家都有降低。雖然在2012年Srivastav等人的病例對照研究結果顯示,使用無佐劑疫苗可能可以降低腫瘤發生率,但因為該研究樣本數量低,且無法排除主觀偏見,證據仍不充足。也因此,我們只能說無佐劑疫苗「可能」可以降低注射部位的腫瘤發生率,但無法完全免除。

      因此,在幫貓施打疫苗時,仍建議只施打必須的疫苗,並不是打越多種類越好。例如不太可能感染到貓白血病的家貓,雖然年滿一歲以前建議施打白血病疫苗(根據美國動物醫院協會及美國貓科臨床協會AAHA/AAFP於 2020年發佈的最新建議),但在貓咪滿一歲以後,低感染風險的家貓,基於無佐劑疫苗仍無法完全排除導致腫瘤的可能性,是否該繼續補強,應謹慎考慮。本院建議,除非飼養環境特殊,感染風險高,不然一般家貓除了一歲以前應使用四合一疫苗外,後續補強用三合一疫苗,保護力就已經足夠,且更加安全。

      同時,無論是否選用無佐劑疫苗,都應該避開傳統肩舺骨的疫苗施打部位,目前的共識會將疫苗施打在四肢末端、尾部、或是腹側,避免未來真的發生腫瘤時,無法完整切除。最後,注射後都應記錄注射部位,利於後續觀察。

  • 絕育手術常見問答
    Q1.年紀多大可以做絕育手術?

      根據最新的研究文獻的回顧,美國絕育委員會建議,只要年紀滿四個月大以上,就可以合理且安全的進行絕育手術。由於絕育手術前仍建議先完成基礎的預防針注射,因此實際可以進行絕育手術的時間,常會落在五到六個月齡之間。

      需注意的是,體型大小不同、品種與性別不同,可能會影響到建議的絕育手術時間,例如中大型的米克斯犬,為避免造成骨頭發育問題,會建議在11個月之後再進行絕育;而母的黃金獵犬,根據近期研究,甚至是不建議進行絕育手術。因此實際適合的絕育時間,仍應與您的獸醫師討論後再決定。部分相關問答也可以參考下文的Q&A。

    Q2.幫狗貓絕育是必要的嗎?聽說有健康上的好處?

      是不是一定要幫狗貓絕育?這個問題可以由兩個面向來討論,一個是絕育對犬貓健康的好處;另一個是目前台灣的法規,其實有規定飼主必須幫狗貓絕育。

      先從健康的方面來討論,在母犬和母貓,絕育都可以降低乳腺腫瘤的發生機率,研究證實,如果能在動物第一次發情前(犬、貓)進行絕育手術,則幾乎可以完全消除乳腺腫瘤發生的風險。但假如在第一次發情與第二次發情之間才進行絕育,風險降低的效果就比較不顯著,但仍有幫助。
      絕育手術也可以根絕子宮蓄膿的發生。子宮蓄膿在母犬是非常常見的疾病,即使進行手術治療,仍有近兩成的的死亡率。根據研究,大約有四分之一的母犬在十歲時可能發生子宮蓄膿,比例非常高。因此絕育對母犬、母貓來說,確實有健康上的好處。

      公狗的睪丸腫瘤、良性攝護腺腫大為常見的疾病,絕育後也可以能根絕、或降低風險。不過比起健康上的好處,公犬和公貓絕育後,影響更多的是行為上。例如公貓常見的亂尿、攻擊行為,有機會在絕育後減少;絕育也可以減少公狗標記尿、吠叫、及攻擊性等狀況。不過,行為問題在絕育後並非一定會改善,行為問題影響因素眾多,應再與獸醫師討論。

      須注意,在不同品種和體型的狗貓,進行絕育手術的利弊可能不同,請與您的獸醫師討論再做決定(或可見後文Q&A了解部分訊息)。

      另一個影響是否決育的因素,就是法規。台灣的動物保護法,有要求狗貓應該進行絕育。可以參考動物保護法第22條第三項:「第一項業者以外之特定寵物飼主(指一般飼主)應為寵物絕育。」如果犬貓因為身體狀況或其它原因不適合絕育,需取得獸醫師證明,才能向動保處申報。

    Q3.聽說在公貓太早做結紮,可能對他們的泌尿系統不好?

      在過去,許多人會擔心過早絕育公貓,可能影響到生殖器發育,導致動物成年後會比較容易發生貓下泌尿道症候群(FLUTD)。部份的人為求謹慎,甚至建議公貓十個月大或一歲以後,再進行絕育。
      不過,已經有不少研究破解這個迷思。例如Root Kustritz等人於1996年研究發現,即使公貓進行絕育的時間比傳統建議的年紀更小,也不會影響貓咪長大後尿道的直徑大小;而Spain等人於2004年進行了一個長期的回顧性研究,結果發現在性成熟年齡以前就絕育的公貓,發生貓下泌尿道症候群(FLUTD)的風險反而更低。因此,推遲公貓絕育年齡到性成熟(八到十月齡以前)之後,並沒有必要。

    Q4.聽說母狗太早做絕育,會導致晚年有漏尿問題?

      母狗發生漏尿問題,發生率大約是在3%左右。而有絕育的母狗,未來發生漏尿的可能性,會比未絕育的母狗高。推測是因為和絕育後身體的賀爾蒙變化,影響到尿道括約肌有關。而除了絕育以外,體重較重、特定品種犬、年紀較大的母狗,發生漏尿的可能性也比較高。

      不過,絕育導致母狗漏尿發生率增加,比較是影響中大型犬,對小型犬影響不大。Byron等人於2017年做的研究,認為在體重小於25公斤的母犬,是否絕育,其實並不影響未來漏尿的發生率。

    Q5.不同品種的狗,會有不同的建議絕育年齡?

      在米克斯犬和大部分的品種犬,可以用預估的成犬體重,來建議絕育的年齡。成犬體重高於20公斤的犬隻,如果絕育時間小於一歲,會增加未來關節疾病的發生率,包括髖關節、十字韌帶等疾病,因此會建議至少一歲後再進行絕育手術。成犬體型大於40kg的公犬,甚至建議兩歲後再進行絕育手術。

      不過,在不同品種,絕育對動物的影響可能不同。Benjamin Hart等人在2022年,根據各種文獻回顧,提出了35種品種犬的建議絕育時間。有一些特殊狀況,會不符合前段提到的規則,例如黃金獵犬:公黃金獵犬為了避免關節疾病,如同上述原則,會建議一歲後在絕育;但母黃金獵犬絕育後,因為可能增加癌症生風險,就不建議絕育;同樣的,母西施雖然體重輕,但因為該品種太早絕育會增加腫瘤風險,反而建議兩歲後再進行絕育。詳細的絕育建議,可以再與您的獸醫師討論。

    Q6.不同品種的貓,會有不同的建議絕育時間?

      一些比較謹慎的獸醫師,可能會要求體型較大的品種公貓,要到一歲以後再進行絕育。這是因為,貓有一種疾病稱作:自發性的股骨近端生長板骨折(Spontaneous femoral capital physeal fractures)。這種案例非常罕見,但研究發現患病的貓咪,幾乎都是公貓,且大部分都是性成熟前就絕育了。在這些患病的個案中,貓咪的體重都比較重,而且暹羅貓比例較一般貓多。部分研究人員推測是因為絕育後貓咪熱量需求降低,暹羅貓本來體重就較重,加上飼主沒有注意控制餵食量,貓又過胖,才會進一步造成骨頭負擔。

      那麼,是否體型較大的品種公貓,就一定就要年紀大一點再絕育?這部分還是要看飼主能否有紀律的餵食貓咪,再進一步決定。假如飼主有信心,能控制好動物絕育後的體重,一樣可以在性成熟前就進行絕育手術。

    Q7.麻醉會不會風險很高?

      麻醉不可能零風險,但可以盡量將風險降到接近零。

      在麻醉手術前,會建議依照動物的情況,安排適當的檢查項目,來評估動物是否適合麻醉。除了基礎的外觀檢查、觸診、聽診以外,也可以進行更深入的血液檢查和影像評估等。根據術前檢查的結果,獸醫師可以進一步和您討論動物的麻醉風險高低,並依照檢查結果,選擇最適合您動物狀況的麻醉藥物以及麻醉方式,進一步降低麻醉風險。

      本院有設有完整的血液檢查設備,可以確認動物肝、腎、血小板等等與麻醉相關的指數,並能藉由心臟超音波和心電圖等儀器,進一步評估心臟狀況。在麻醉時,本院備有不同特性的麻醉藥物,以及氣體麻醉設備,可以根據動物狀況選擇最安全的麻醉方式。在麻醉過程中,會全程以生理監視器監控動物麻醉時的心跳、血氧、血壓、及心電圖等,並依麻醉情況調整。其中的細節,都可以再與您的獸醫師進一步討論。

      必須注意,麻醉不可能完全零風險,例如動物對麻醉藥物是否會過敏,就無法藉由檢查預先發現,飼主必須要能了解風險雖低但仍存在,獸醫才會進行麻醉與手術。那麼,如果已經經過仔細的麻醉前檢查,確認動物健康,仍發生麻醉併發症的機率多大?平均來說,大約 1000隻動物會有1隻因麻醉出現狀況。根據Christophe Bille等人在2011年調查了3546隻全身麻醉的犬貓的研究,發現其中風險等級較低的健康犬貓(包括肥胖、年老但身體健康者),有0.12%的比例因麻醉併發症死亡。

      總之,配合術前檢查和麻醉方式等調整,可以盡量將風險降到接近零。更多細節可再與您的獸醫師諮詢。

    Q8.絕育手術傷口會很大嗎?

      若動物狀況適合,本院會盡量以最小的傷口,來進行您寶貝的絕育手術。小傷口的好處,可減少術後疼痛、縮短手術縫合時間,術後照顧起來也更容易。一般來說,一歲以內的母貓或小型犬,於本院進行絕育手術,傷口長度可以盡量控制在2.5公分或以內(約等同五元硬幣寬),如下圖所示。


      並非每隻動物都適合以小傷口絕育。如果您的動物是中大型犬,或有以下狀況,基於手術安全等考量,則不能以小傷口手術:特殊狀況包括動物正在發情、肥胖、中年老、曾經生產、曾經剖腹產、懷孕、有卵巢囊腫或其它子宮病變等。在以上狀況,因為動物子宮太大、血管密度高等,不建議以小傷口完成手術。實際傷口大小,仍須在手術當下,由施術獸醫師判斷才能確定。

    Q9.絕育手術會疼痛嗎?

      本院進行絕育手術,都會給予適當的止痛藥物,並盡量縮小手術傷口,減少動物術後疼痛。

      在經驗上,大部分犬貓絕育,麻醉退了以後,活動力和食慾就可以恢復至和術前差不多,不會有明顯疼痛的反應。少數比較怕痛的動物,可能前一兩天會感覺比較慵懶,大多不超過三天就會完全恢復。

      如果還是擔心犬貓術後疼痛,本院也提供飼主選擇,可以自費使用更高階的止痛藥物。

    Q10.手術後需要住院嗎?會不會不好照顧?

      絕育手術後不需住院(不論公母),手術當天麻醉退了,就可帶動物回家照顧,後續按時間回診確認傷口即可。術後照顧簡單且安全,詳情可再與獸醫師討論。

    Q11.愛思動物醫院的獸醫師,對絕育手術有足夠經驗嗎?

      院長何醫師有多年在湖光動物醫院執業,湖光一直致力於流浪動物絕育減量計畫。同時,自執業至今,也不間斷的參與台灣之心愛護動物協會、相信動物協會等團體舉辦的下鄉絕育等絕育計畫。於台北執業時,也曾任職於相信動物協會,擔任絕育手術醫師。

      估算至少累積近萬隻犬貓的絕育經驗,經驗涵蓋各種體型範圍、及各種困難的手術情況,包括在動物發情、懷孕、哺乳、產後、肥胖、年老等情況下進行手術,皆能穩定、快速、安全的完成絕育。您可以放心將您的寶貝交給本院醫療團隊。

    Q12.聽說發情時不適合結紮,我的動物正在發情,該甚麼時候來結紮比較好呢?

      母犬母貓在發情期(與發情期前後一段時間內),子宮卵巢等組織的血管密度會增加,增加手術難度與出血風險,因此最佳的情況下,會建議避開發情時間,再執行絕育手術。那如果動物正在發情,應該何時預約手術比較適合?

      母犬建議發情結束兩個月後再預約手術。而母貓的發情週期較短,平均發情時間是6到8天,不到3週就會發情一次。因此建議發情症狀消退後,就可以盡快安排手術 。當然,在某些特殊狀況下,可能有需求盡快進行手術,只要獸醫師手術經驗充足,在衡量利弊後,仍能考慮進行絕育手術,可與獸醫師進一步討論。

    Q13.如何於本院預約絕育手術?

      建議從未來過本院的動物,應至少先預約一次門診時間,讓獸醫師初步檢查並了解您家寶貝狀況,同時討論相關檢查和麻醉方案,再預約手術時間。

  • 洗牙常見問答
    Q1.洗牙一定要麻醉嗎?

      完善的牙周治療,除了移除牙冠表面的牙結石與牙菌斑以外,最重要的是評估牙齦下組織的健康狀況;獸醫師會使用牙周刮刀與牙周探針等器械,評估牙周囊袋的深度,並移除牙齦線以下、非肉眼可直接看見區域的牙結石及感染組織。這樣的治療過程,必定會使清醒的病患恐懼、引起疼痛、掙扎;因此麻醉後再進行牙周治療是必要的。

      部分非醫療人事聲稱的無麻醉洗牙,只能短暫的改善外觀,且可能造成延誤病情的評估與治療和感染惡化等可能的問題。

    Q2.麻醉風險會不會很高?

      麻醉不可能零風險,但可以盡量將風險降到接近零。在麻醉手術前,會建議依照動物的情況,安排適當的檢查項目,來評估動物是否適合麻醉。除了基礎的外觀檢查、觸診、聽診以外,也可以進行更深入的血液檢查和影像評估等。根據術前檢查的結果,獸醫師可以進一步和您討論動物的麻醉風險高低,並依照檢查結果,選擇最適合您動物狀況的麻醉藥物以及麻醉方式,進一步降低麻醉風險。

      本院有設有完整的血液檢查設備,可以確認動物肝、腎、血小板等等與麻醉相關的指數,並能藉由心臟超音波和心電圖等儀器,進一步評估心臟狀況。在麻醉時,本院備有不同特性的麻醉藥物,以及氣體麻醉設備,可以根據動物狀況選擇最安全的麻醉方式。在麻醉過程中,會全程以生理監視器監控動物麻醉時的心跳、血氧、血壓、及心電圖等,並依麻醉情況調整。其中的細節,都可以再與您的獸醫師進一步討論。

      必須注意,麻醉不可能完全零風險,例如動物對麻醉藥物是否會過敏,就無法藉由檢查預先發現,飼主必須要能了解風險雖低但仍存在,獸醫才會進行麻醉與手術。那麼,如果已經經過仔細的麻醉前檢查,確認動物健康,仍發生麻醉併發症的機率多大?平均來說,大約 1000隻動物會有1隻因麻醉出現狀況。根據Christophe Bille等人在2011年調查了3546隻全身麻醉的犬貓的研究,發現其中風險等級較低的健康犬貓(包括肥胖、年老但身體健康者),有0.12%的比例因麻醉併發症死亡。

      總之,配合術前檢查和麻醉方式等調整,可以盡量將風險降到最低。更多細節可在與您的獸醫師諮詢。

    Q3.我知道我家毛孩很多牙齒狀況都很糟,但一定要拔掉嗎?(拔牙的標準是什麼)

      常見的牙周疾病會使支持牙齒穩固性的結構異常,造成包含例如牙齦萎縮、齒周韌帶消失、牙齒晃動等症狀;根據牙周疾病的嚴重程度、飼主和病患能否積極進行後續的口腔健康狀況維護。例如每日至少一次的刷牙、使用美國獸醫口腔健康委員會(Veterinary Oral Health Council, VOHC)建議的潔牙產品,飼主可以優先於術前評估門診時與獸醫師進行討論。

      若牙周支持組織損失超過50%以上的牙齒,牙齒會開始有較明顯的搖晃並造成病患的疼痛與慢性發炎問題,為了減少麻醉洗牙的頻率,並避免影響到周邊其他牙齒的健康,通常會建議拔除。

    Q4.拔牙以後,少了牙齒,會影響動物吃東西嗎?

      不同的牙齒,在動物進食的過程中有不同的功能;主要的功能齒為犬齒(咬住)和後側臼齒(切斷壓碎)。犬貓並不會進行咀嚼的行為,進食過程是將食物咬成適合吞嚥的大小後就吞食,所以即使是在全口拔牙的病患,只要給予的食物大小,且食物質地適合吞嚥,那麼並不會影響到食物的攝取跟營養吸收。

    Q5.一般建議多久洗牙一次?(預防勝於治療)

      根據病患品種、年齡、口腔狀況、最後一次進行麻醉下的口腔健康狀況評估等,獸醫師會給予不同的建議;但一般而言,以一年左右較常見。積極的口腔健康照護可以大幅延長治療的間隔時間。

    Q6.怎麼預防牙結石生成?

      牙結石是由覆蓋在牙齒表面細菌所導致。細菌的生物膜與口水中的礦物質結合並沈積,就會產生牙結石。規律的刷牙,並使用VOHC建議的潔牙產品,可以將牙齒表面的牙菌斑和食物殘渣等,盡可能地移除,進而達到減少牙結石生成的目的。機械性地清除(如刷牙)或化學性的清除牙菌斑(如酵素牙膏等)是可行的居家照護方式。

      一旦已經形成牙結石,是無法以刷牙等方式清除的,必須在安全的麻醉下由獸醫師進行評估與治療。

  • 眼科檢查常見問答
    Q1.進階眼科檢查,和一般動物醫院能做的眼科檢查,有甚麼不同?

      眼科學檢查與一般眼科檢查最大的差別,在於是否使用到光學儀器以及其他進階眼科專用的設備;光學檢查儀器一般包含裂隙燈、眼底鏡、隅角鏡等;進階檢查則包含眼壓測量、高影像精度的超音波、視網膜電波圖等。

      一般的眼科檢查依靠獸醫師的經驗與臨床觀察,從巨觀上、肉眼上了解病患可能患有的眼科疾病,屬於理學檢查範疇的一環。雖然常見的角膜潰瘍疾病在使用角膜螢光染色劑後可以協助一般臨床獸醫師診斷是否有潰瘍產生,但對於潰瘍的深淺、有無其他相關角膜疾病與併發症則無從知曉。

      眼部的疾病,包含常見的角膜潰瘍,都應該經過詳細的眼科學檢查,由獸醫眼科專科醫師給予較明確的預後評估與治療建議;如此可以避免許多常見在眼部因延宕治療導致不可回復的傷害。

    Q2.動物眼睛白白的,就是白內障嗎?

      眼部變白可能發生在不同眼部結構,包含眼睛表層稱「角膜」構造的地方或是眼睛內部「眼前房」、「水晶體」等位置,根據發生的位置而有許多不同種類的疾病,有些可能導致病患疼痛、失明。

      白內障是指水晶體部分出現病變的眼部疾病,因為該疾病經常影響到病患的視力,其併發症如眼內發炎與青光眼等,皆會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部分類型的初期白內障與中老年犬常見的眼部退化「核硬化」十分難以區別,因此建議有觀察到病患視力變化,或對眼部是否有變白有疑慮的飼主,應攜病患至本院(或其它眼有科專科獸醫師的醫院)就診,尋求專業的檢查與建議。

    Q3.動物也有高眼壓(青光眼)的問題嗎?

      在狗貓也有青光眼的問題,青光眼為眼內壓力上升導致的視神經疾病,慢性的眼壓問題最終會導致失明。根據發生的病因可大致分為原發性與繼發性青光眼兩類;原發性青光眼主要跟遺傳有關,現在國外也有一些送檢單位可以進行基因檢測篩檢,好發品種有哈士奇、貴賓、西施、柴犬、雪納瑞等。

      但在狗貓繼發性青光眼較常見,例如眼睛內部發炎、出血或水晶體異位、眼內腫瘤等,這些眼科疾病發生以後若未經妥善的診斷治療,可能很快就會發生青光眼,最終導致病患產生牛眼症(眼球變得很大)、失明等問題。

    Q4. 動物也會眼內發炎(葡萄膜炎)嗎?

      葡萄膜是指眼球內層血管豐富的組織,供應眼球其他組織大部分的營養;從前至後包含虹膜、睫狀體、脈絡膜三個部分;葡萄膜的發炎症狀包含疼痛瞇眼畏光,嚴重可能造成眼內出血、視網膜剝離等問題。

      在狗貓葡萄膜炎常與全身性疾病或不明原因,除了眼部問題以外,根據症狀和病患病史會需要各項全身性檢查釐清病因。

    Q5.如何預約進階眼科檢查?

      本院負責進階眼科診斷的醫師為林佑蓁獸醫師,若有需求,建議直接來電預約林醫師門診時間。

  • 心臟檢查常見問答
    Q1.狗狗的心臟病常見嗎?

      台灣2013年年初,發表了狗貓十大死亡原因數據,由臺北市動保處、臺灣大學獸醫學院、和臺北市108家動物醫院,藉由上網登錄的方式合作調查。結果發現,心血管疾病的比例高達17.5%,僅次於癌症,位居第二。也就是說大約五隻狗,就有一隻可能因為心血管疾病去世。

      小型犬患有心臟疾病的比例,也比大型犬高。大部分的小型犬在年紀大了以後,心臟內一個叫二尖瓣的結構,會開始退化,稱之為退化性二尖瓣疾病(Degenerative mitral valve disease , DMVD),少數病患也可能併發三尖瓣退化。根據研究,有近85%的小型犬在13歲以前,都有出現瓣膜退化的問題。

      瓣膜退化常伴隨有心雜音,獸醫師可以藉由聽診發現。多數動物在心雜音出現幾年後,才開始有心臟病的症狀。早期安排心臟超音波檢查,確認心臟病的分類、分級和狀態,並依照狀況調整生活方式,或討論早期用藥,有助於延緩心臟病的惡化。

    Q2.貓咪心臟病常見嗎?

      貓咪最常見的心臟疾病,為肥厚性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 HCM),根據研究,推測近15%的貓咪都患有肥厚性心肌病。在老年貓患病比例更高達29%,也就是三到四隻老貓,就有一隻可能患有心肌病。部分特定品種的貓,被認為有更高的發生率,包括緬因貓、布偶貓、英國短毛貓、波斯貓、和挪威森林貓等。

      貓咪的心肌病診斷上較狗狗的心臟病更困難,因為有一定比例的貓心臟病患,是沒有辦法藉由聽診器聽到心雜音或其它異常,即使用X光影像,診斷的敏感度也不高。若貓咪有心臟相關的診斷需求,應安排心臟超音波進行確認;或也可以初步先驗血,進行心肌病的血液篩檢(例如NT-proBNP),若有異常,再進一步安排心臟超音波檢查。

    Q3.狗狗心臟病會有那些症狀?

      狗狗最常見的退化性二尖瓣疾病(Degenerative mitral valve disease ,DMVD),在初期並不會有症狀,多數動物會在無症狀幾年後,才惡化成有症狀的心衰竭。

      典型的心衰竭症狀包括呼吸急促、坐立難安、困難、以及咳嗽等等。部分犬隻也可能突然昏倒(昏厥)、或因為出現腹水導致腹部膨大等。不同類型的心臟疾病,可能出現不同種類的症狀,例如左心衰竭和右心衰竭,症狀就不相同。

    Q4.貓咪心臟病會有哪些症狀?

      貓咪最常見心臟病—肥厚性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 HCM),症狀常常不明顯。最常見到的症狀是呼吸困難,但也有一些患貓,只會感覺有些不舒服,例如食慾變差或開始躲藏。

      部分患貓,可能突然後肢無力或癱瘓(因為心臟病引發主動脈血栓導致):昏厥也會發生,不過比起心臟病狗來說,比較少見。少部分的肥厚性心肌病病患,可能在沒有任何症狀的情況下,突然死亡。

    Q5.小型犬咳嗽,聽診又有心雜音,一定是心臟病導致了吧?

      即使聽診有聽到心雜音,同時狗狗也有咳嗽或其它疑似心衰竭的症狀,還是必須進一步安排心臟超音波及其它相關檢查,才能分辨咳嗽只是單純氣管或支氣管問題,或是真的是心臟疾病導致。

      這是因為老年的小型犬,有非常高比例也都患有慢性的氣管或支氣管疾病;同時,也有非常高比例的小型犬,同時有瓣膜退化的問題,但瓣膜退化的初期,常常會有長達幾年都沒有症狀。因此,有心雜音的狗同時有咳嗽症狀,最少還是有下列幾種可能性:

    • 1. 心臟病導致咳嗽
    • 2. 慢性支氣管炎導致咳嗽,心臟病只是初期仍未有症狀
    • 3. 心臟病和慢性支氣管炎共同導致咳嗽
    • 4. 其它類型的呼吸道疾病導致咳嗽
    • 5. 其它

      因此,僅根據症狀和聽診,並無法斷定目前症狀是否為心臟病導致,還是建議進一步安排心臟超音波等檢查,確認診斷和如何用藥。
    Q6.血液檢查發現心臟相關指數異常(例如NT-proBNP過高),已經代表心臟有問題,還有需要進一步做心臟超音波檢查嗎?

      目前在犬貓使用的NT-proBNP測量,對於心臟病的預測有相當高的敏感度。高敏感度,也就代表當測驗結果是陰性時,通常是非常準確的。但當結果為陽性時,則可能會有少部分沒有心臟病的貓,也被誤判為陽性(偽陽性)。

      同時,NT-proBNP陽性僅能告訴我們,心臟的壓力和心肌狀態等可能有異常,並無法告訴我們,動物患有的心臟病種類,也無法進一步依照嚴重度分級、或觀察可能併發的其它情況,例如肺動脈高壓等。

      因此,雖然NT-proBNP很適合用作心臟病的初步篩檢,或急診情況的輔助判斷。但檢測結果為陽性的病患,仍應進一步安排心臟超音波等檢查。

    Q7.如果獸醫聽診沒有聽到心雜音,還有需要做心臟超音波等檢查嗎?

      是的,即使聽診沒有聽到心雜音或其它心音異常,只要懷疑動物有心臟病相關症狀,或有特殊麻醉需求,仍有必要進一步檢查。

      根據研究,經診斷有肥厚性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 HCM)的貓,有近三成不會有心雜音。中大型犬常見的擴張性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 DCM)病患,逆流常常很輕微,因此有部分的病患不會有心雜音,即使是已經有心衰竭症狀的DCM病患也是如此。

      小型犬最常見的老年心臟疾病,就是心臟的二尖瓣退化 (Degenerative mitral valve disease ,DMVD),因此沒有聽到心雜音,基本上可以排除瓣膜疾病。然而,少數小型犬仍可能罹患擴張性心肌病等其他種類的心臟病;同時,心絲蟲感染也未必會出現心雜音。因此就算聽診正常,還是無法完全排除小型犬罹患心臟病的可能。

    Q8.心臟有問題,就不能麻醉手術了嗎?

      在執行麻醉前,假如懷疑動物有心臟疾病,進一步安排心臟相關檢查非常重要。

      心臟超音波除了確認心臟病的分級、嚴重性,也可以根據心臟的舒張和收縮功能評估,給予麻醉的建議,進一步降低心臟病患的麻醉風險。在嚴重性分級比較低的心臟病患者,只要確認好麻醉方式、麻醉前中後的監控等細節,也可以相當安全。

      當然,心臟病的情況越嚴重,麻醉風險越高。檢查後仍應依照結果,和獸醫師討論是否按原計劃麻醉。建議只有在真的有必要時,再進行麻醉。例如,如果只是輕微牙結石,但心臟病的分級較高,可能就不建議進行麻醉洗牙。

    Q9.如何預約心臟超音波,及其它心臟相關檢查?

      目前心臟超音波檢查為何礎袁醫師負責,若為初診病患,建議先來電預約門診時間,經過初步檢查和討論後,再安排心臟超音波及其他心臟相關檢查。

  • Top